————「朋友撩吃」01期————
作为一个和青姐(Ginny)不太熟的朋友,青姐一开始约我写美食,我是拒绝的。但后来青姐说你可以不限于写美食甚至可以顺嘴乱秃噜,我就答应了。
今天我想说一下*豆芽的事儿。有几种情况我会点到*豆芽:一是吃火锅的时候让点菜,我基本上什么都不会点,就会问有没有豆腐皮和*豆芽。二是吃凉皮的时候,我会对服务员说多加点*豆芽。三是偶尔炒菜时,我会问有没有爆炒*豆芽。
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的。我不知道为啥现在的饭店没有这道菜。而且就是有了也不好吃。首先是现在的*豆芽不行。现在饭店和菜市场的*豆芽长得又瘦又长、甚至根部也很长,不饱满、干瘪、水多,基本上味同嚼蜡(我有时甚至觉得是在吃草)。其次是现在炒*豆芽的不行。我记得以前家里爆炒*豆芽,吃起来又辣又香,那种感觉不再有。
还有一种原因那种感觉不再有。(很开心这么快就到了顺嘴乱秃噜的环节。)我记得小时候每天早晨叫醒我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供销社大院里的吆喝声。
“换~豆~腐哟~!”
“*豆芽~!”
卖豆腐的是一个老实憨厚的老头,推着一辆两个轮的架子车,一条粗绳挎在他的身上,粗绳中央是一块自行车车胎皮,这样不至于磨坏他的肩膀,车轮前有两根木棍,用来停车,要我画张图的话是这样的:
卖豆芽的是个年轻人,30岁左右,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车尾拴着两个大竹篓,竹篓里装着满满的*豆芽,要我画张图是这样的:
这个老头的豆腐是真正的豆腐,并不是特别白,但特别嫩、筋道,这个年轻人的*豆芽也是真正的*豆芽,颗颗饱满,该*的地方*、该绿的地方绿。我一般承担了家里买豆腐和*豆芽的任务,一般都是各买一块钱的,两个人话都不多,但态度都很诚恳。
这两个人在我少年的记忆中成为温暖明亮的符号。每个清晨,不论刮风下雨下大雪,两人的声音都会准时出现在空中。老头的吆喝声永远是“换豆腐哟”,憨厚、平稳、低沉、绵长,像老牛,像酿了多年的老酒,在低低的云层中抵进。而年轻人的吆喝声带着一些狡黠、干脆、清亮,内容有所变化,有时是“*豆芽~!”,有时是:“谁~~要~*豆芽~!”
而且据我观察,一般都是老头先喊完,年轻人才喊,一个低音,一个高音,此起彼伏,这种吆喝声是艺术的,是有韵律的,甚至是美妙的,有时沾着清晨的露水,乘着风,乘着雨雪,在每个清晨愉悦地滑翔。现在这种吆喝声我们只能在相声里才能听到。
这是一件略有伤感的事情。前一段时间,我在路上遇见青姐,大太阳下,青姐的伞坏了,就说起以前小时候有修理伞的人的吆喝,那种吆喝声很复杂,大家都学不来了。
可以想象,在几千年的商业社会中,小商小贩的吆喝声完全可以形成一门艺术。可惜这门艺术或者手艺,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慢慢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很多。
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大院中没有了卖豆腐和卖*豆芽的吆喝声。也不知道那个老头和那个年轻人的命运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时代的小人物,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段美好的记忆,有些记忆对大时代也许不重要,但对个人来说这是我们活过的证据。所以*豆芽又不仅是*豆芽,而是一个年轻人,而是过去的好多个清晨。
所以现在每每在吃*豆芽的时候,我就想起那个骑自行车卖豆芽的人,可能他现在已经老了,也可能已经作古,但我衷心希望他有无悔的一生。
欢迎所有的朋友,把你与吃有关的故事分享给食遇ginny
我在这期待你的投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