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而得名的咸阳,自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始迁都于此,中间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至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秦末,咸阳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达年。从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一直为长安门户、京畿要地。
今日的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这里不仅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还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中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地区盛产小麦,因此小麦面粉自远古以来就是这个地区人们的主食。热爱生活的古今咸阳人在面食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创造力。他们以小麦面为食材,幻化出了无数形态的面条,盈盈织出一碗面的江湖。
三原疙瘩面
此面的特色是一面三吃:面上桌时共三团煮好的犁面,另肉臊子一碗、酸汤一碗、油泼辣子一碟、空碗一个。第一吃肉臊子干拌面,第二吃过桥面(也叫摆汤面)第三吃臊子酸汤面。三吃融汇陕西面食精华。
旗花面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相传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不食,张榜招厨,烹煮鸡汤伴以鸡蛋饼,切成菱花状,佐以香料,鸡油上飘葱花,细面些许,后即食。后经武功京官传至乡间,流传于今。武功旗花面讲究薄、筋、光,汤讲究酸、辣、香,配菜非常丰富。
浆水面
平时比较喜欢吃面食的朋友们,有机会去咸阳的话,一定要记得试试当地的浆水面,不仅汤汁十分浓郁,而且它的味道也是很鲜美,尤其是面条,口感特别好。
驴蹄子面
因面的筋道劲感觉和犟驴的脾气一样而得名,也有说懒媳妇擀不出薄细长的面,只能做出短厚粗的面,反而做出一种特色面食。面煮好之后撒上辣子面用油一泼泼、加上鸡蛋、肉、素臊子一起拌了,辣子香、臊子烂,面筋道劲嚼得腮帮子累,真任性,一碗吃完一天都不饿。
御面
乍一看其实你看会觉得御面跟凉皮有点相似,但是其实这两者是不太一样的,御面是在吃的时候才将它切成薄片的,是咸阳一个比较传统的美食,它的口感比较软糯,而且味道十分香浓。
汇通面
它是臊子面和干拌面的混合,起初是一些下岗的职工给附近彩虹厂晚上下夜班的工人还有出租车司机卖的夜宵,彩虹夜班的工人多,一家不够开两家,慢慢的越开越多,就形成了现在咸阳最大的面食夜市。
油泼面
在咸阳小吃中,首先推油泼面,光听名字就能够知道,这是将油直接泼在面上的,所以吃起来味道十分香辣可口,面条也是很有筋道。
蘸水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品尝此面,赞不绝口,赐书“蘸水裤带面”,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已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吃蘸水面的妙处,其实是图个清爽。白白的一根面条,几束青菜,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与水的意境。
烙面
礼泉的烙面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荞面和白面烙成薄饼,晾干之后切成丝。吃的时候用热水一焯,然后再用高汤直接浇到切好的烙面上,加上肉沫、韭菜、油辣子,就可以吃了。
箸头面
箸头面是咸阳又一大忒色,面的粗细跟筷子头差不多,所以就叫箸头面。煮熟的面条加入调料后泼上沸热的菜籽油,别有特色。做好后的面条粗细均匀,光滑筋道。配菜虽说只有黄豆芽,但箸头面的味道那是嘹的太!
大秦故都咸阳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其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饮食背后有故事、有历史,如脱胎于唐代“见风消”的泡泡油糕、修乾陵时留下的乾州锅盔等等。又或者是点上一碗biangbiang面。
看窗口厨师不断的揉面扯面,当一勺热滚滚的油“滋啦”一声浇下,辣沫泛起,香味风起云涌就扑面而来,酸咸香辣一齐刺激着味蕾,亲切的敦实感叫人满足,亲切的敦实感叫人满足,简直是好吃得无以言表。相传biangbiang面是秦始皇“御用”的食物,还给它赐了一个超级复杂难写的名字,而且“biang”字也是专为这种面而造,号称是笔画最多的汉字,实在是华夏文字中大佬级别的存在。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