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的我们措手不及,虽然说农民只是种地,但是足不出户对农民来说也是很苦恼的事情,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40多天没出门了也习惯了,就在2月28号国家发改委有发布了一个红头文件,说的是年对粳稻的国储收购数量为万吨。这一项限购吨数可算为农民敲响了警钟,粳稻的种植在黑龙江一省就有将近万亩,那么也就是说这万亩水田所产出的粮食就已经超过了万吨粳稻的收购标准,即使是去掉了一些像五常市一样的以出售大米为主的县市,粳稻的产量也会超过万吨。黑龙江一省就占了收购量的60%多,那还有吉林、辽宁、河南、内蒙古等几个城市都有种植粳稻,产出的粮食又何止万吨,主要是这项政策不分配到省的,也就意味着你的水稻在收获下来不第一时间卖给粮库,你有可能会被遗忘。多余出的粮食上面也提到可以收购,但按照的是市场价,而不是国储保护价,这样一来稻农没有出售给粮库的粮食会不会被一些商家任意宰割呢?那么稻农们怎么控制风险呢!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来规避!一:调整种植结构可以将部分水稻地改成旱田,用来种植大豆,大豆对中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作物之一,中国人民对大豆的依赖程度很好,不如一些豆制品、早餐的豆浆、黄豆芽一类的为人们所熟知。然而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竟有万吨之巨,这也是对黑龙江大豆大力补贴、发展鼓励种植大豆的原因,比较黑龙江大豆也是世界文明。二:调整水稻种植品种1:把以往的水稻品种淘汰掉,种植一些米厂爱要的品种,也要根据当地积温因地制宜:比如第一积温带种植的五优稻4号,二积温带种植的龙洋16、早稻花香2号、绥粳18等、第三积温带种植的龙洋11、绥粳18等,一些稻花香品种、二大粒品种都是很好的品种也是米厂喜欢收的。2:种植一些粘稻品种,在黑龙江种植的粘稻品种不是很多,它的市场行情决定于你种植的面积,如果说种植面积小,你可能会以每斤1.7元—1.9元的价格被收购,如果种植面积高,那么它的价格就不会想普通圆粒一样那么温度,没准你的水稻还没有圆粒卖的高。粘稻的市场主要是汤圆和胶囊。他们的用量是有限的,所以盲目的扩大粘稻的种植面积是有一定风险的。国家有国家的考虑,国家储备粮库80%的库存都是粳稻,这也是为什么会给粳稻一个上限的收购量。而农民有农民的想法,他们没有太多的经济头脑,你想让他们自产自销也是需要时间的,他们对种地来说得心应手,但对做生意还是有所欠妥的。他们从春天开始忙种到秋天秋收结束,他们想的是奋斗一年能够换来的是一家人丰衣足食,而不是想办法把这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想办法把它市场化,这样会对农民产生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法想象的,你可想而知银行的贷款、个人贷款都要通过卖粮来结算的,而不是农民到处去要大米的订单,卖一点还一点的。粮食的种植是保证国家储备粮足够的充实,现在出现的产能大于销售也是国家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也是国家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段,让个别农民可以做到自产自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