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耗时两年半的时间,跟踪调查了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最后得出结论: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四岁时,与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万个英语单词。这就是著名的“万字差距”的调查。为了填补这个差距,我们开始给孩子更多的启蒙教育,让孩子读更多的书,送孩子上更多的早教班等等。但是,麻省理工最新的研究发现: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经常与父母聊天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好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了这个新项目。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的聊天录音。结果发现,孩子与父母聊天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无论这个家庭是否富裕、父母受教育程度多高,都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如果很少和父母聊天,语言能力和大脑反应就会比较差;而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经常与父母聊天,他们的大脑反应就会比较灵活。《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说:父母和孩子聊天,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生长,这一点非常神奇!父母和孩子聊天时,尽管使用的词汇量较少,但谈话过程中除了语言内容,还有非语言方面的信息,比如肢体语言、反应能力、逻辑思维,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这非常有助于孩子在社交方面的语言技能。父母应该多和孩子进行互动很多家长想通过多读书,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以此来弥补“万字的差距”,但这种方法其实哺乳多与孩子互动聊天,因为后者对孩子大脑发育影响更大。在聊天时,也应该有互动技巧,比如:孩子:苹果树是怎么长出来的?妈妈:还记得我们上次种的一颗黄豆吗?(这里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发孩子思考)孩子:记得。妈妈:黄豆种在土里会发芽,那这棵树是不是也长在土里?孩子:是的,是不是把黄豆种在土里,就能长出苹果树?妈妈:不是,黄豆种在土里,只能长出黄豆芽。你还记得昨天吃西瓜,是不是里面有西瓜籽?孩子:记得,那把西瓜籽种在土里,是不是就能长出西瓜?妈妈:是的,西瓜籽会先发芽,然后长出叶子,最后才能结出西瓜,不同的植物,种子也不同。孩子:那苹果树是什么种子发芽的呢?妈妈:苹果树,就是我们吃完苹果后,里面剩下的种子,种到土地里,最后才长成的苹果树。以上这段对话的内容并不重要,写这段对话,是为了告诉大家,当孩子有疑问时,不要随随便便告诉孩子一个答案,而是要趁此机会,引发孩子的一些联想。在这个聊天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聊天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当孩子有情绪时,很多事情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因为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有限,所以经常会无理取闹、吗不讲理。举个例子:孩子的作业比较多,只写了一会儿他就开始烦躁,因为他此时很着急去玩,不想继续写作业,所以就开始闹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跟孩子说:“我知道作业很多,写起来非常累,妈妈小时候跟你一样,因为特别贪玩,所以每次写作业都心情很烦。”当你所说的话,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后,会马上平息一部分。这时候再去跟孩子讲一些道理,他们才会听得进去。如果你直接指责孩子,或者用暴脾气去命令他,他们肯定会跟你对抗。然后你再跟孩子说:“反正作业迟早都得些,我们不如早点把它写完,这样就会留出更多的时间可以玩。”或者你也可以给孩子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先玩10分钟,放松下心情,然后再接着写。用平和的心态,和孩子聊天,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力。这样还能促进你和孩子之间沟通的顺畅,教会孩子更高情商的解决问题。和孩子聊天有什么秘诀吗?真正的秘诀就两个字——用心。比如,你可以用引导的话语让孩子先开口:“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老师今天有没有教新知识?”“今天有没有玩什么新游戏?”只要你的提问简单、生活化,就能引起进一步的交流,让孩子有能力去表达自己。和孩子聊天最忌讳的就是“尬聊”,也就是一方愿意聊,一方不愿意听。和孩子聊天,一定要寻找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表现出十分感兴趣的样子。千万不要把聊天当成唠叨,聊天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有互动的进行谈话,而且气氛应该是轻松的,不是紧张的,这样才能达到聊天的目的。真正的交流,是要实现话轮转化的,我问,你答,你说,我反馈,这样才是有效的信息交换。过于密集的体温,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情感压迫,他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反应和冷静,也会因为父母的焦虑而变得不安。记住,如果你的孩子特别会聊天,别人一定会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因为会聊天的孩子,脑子一定不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