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才最好 http://m.39.net/pf/a_4364585.html「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的刚需。天潼路上自然少不了这样的店铺,它们承载着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文/惜珍
画/李知弥
新合盛米号及仁和酱园
山海关路的酱园彩绘
当年,天潼路上的商店五花八门,鳞次栉比的店铺构成了热闹繁华的街景,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天潼路街市。它既不像南京路和淮海路上的商店,会有摩肩接踵的人流,也不像如今小镇上的店铺,时不时会有旅游者光顾,而是透着安静闲适的氛围。
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占了四件,可见酱园店的地位。当年在天潼路福建北路转弯角上有一家仁和酱园店。因为在路口的转角上,所以酱园的门面略带圆弧形。这家酱园店门庭十分轩朗,雪白的粉墙上刷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大的黑字“仁和酱园”,很远就能看到。
酱园门前两扇高耸的黑漆大门威风凛凛,进门的门槛很高,门前有一级台阶,里面层高超过3米,显得十分空旷,夏天从毒日头下跨进酱园店会有沁人的凉意袭来。当年酱园店的品种不像现在那么名目繁多。油,主要是豆油、菜油和麻油;盐只分粗盐和细盐;酱油分为红酱油和白酱油,白酱油又叫鲜酱油。酱分成豆瓣酱、甜蜜酱和辣酱。醋也只有两种,即米醋和镇江醋。
这家店所有的油盐酱醋包括做菜用的料酒都是零拷的,当时也没有塑料袋,去买的时候必须带上盛器。这家店最出名的是品种齐全的酱菜。
和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我们家早上也习惯于吃泡饭,我小时候经常奉命去买仁和的酱菜。仁和酱园的柜台很高,小小的我须得踮起脚尖才能勉强够到。我最喜欢仁和的什锦菜,那是用大头菜丝胡萝卜丝姜丝还有莴笋丝等用鲜酱油和糖腌在一起的,品种多且脆爽可口,加以红黄绿白黑的色彩十分诱人,我喜欢用筷子一根根挑拣着吃。
最常买的还有宝塔菜、玫瑰大头菜、白糖小酱瓜。宝塔菜又叫螺蛳菜,因它看上去既像宝塔又像是一只只小螺蛳,这就增加了吃的趣味,而且吃口鲜嫩。玫瑰大头菜是用芥菜为原料,配以红玫瑰糖、老白酱等腌制而成,色泽褐红,脆嫩滋润,回甜清香。白糖小酱瓜用的是指头粗细的新鲜嫩黄瓜,再用上好的酱油腌制,堪称酱菜中的贵族了。
仁和酱园里的腐乳也有很多品种,这些腐乳放在一个个大甕里,盖子封着,打开后可以看见四周整齐排列着腐乳。去买时,店家会小心翼翼地用长长的筷子一块块夹出来,有红腐乳、白腐乳、玫瑰腐乳、火腿腐乳、辣腐乳等。作为宁波人家的小孩,我喜欢吃他家的醉麸,鲜中带咸,绵软有劲道,带点酒酿的香味。
我家买米的店在天潼路号,从相邻的徐家花园穿出来没几步就是。这是一家元老级米店,名为新合盛米号,创建于清同治四年,即年。里面不仅卖米,还卖面粉,切面、馄饨皮、饺子皮等。米店的柜台上放着两个小木盒,里面盛放着米的样品。买米的人站到柜台旁,用手掬起一小把米可以品评米的质量。那时买米要凭购粮证,米分为大米与籼米,大米是单季稻,口感绵软,但涨性不好。籼米是双季稻,涨性好,但吃起来比较硬。大米的价格比籼米略为贵一点,外婆煮饭时会把两种米混在一起烧煮。米店里有好的大米进来时,邻居们会奔走相告,店门口便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米店柜台旁放一台磅秤和一个方形漏斗,布袋装的米和面粉随意地躺在店内各个角落。那个方形漏斗的出米口侧斜着,便于购米人套上米袋,店员把米称好后会提醒顾客把袋子张大一点,以免米漏出来。一声“好了”,一粒粒雪白的米便哗啦啦地从斗里倒入口袋,装好后再从旁边的柱子上拿一段麻绳把袋口捆好,往肩上一扛就可以回家了。这是个力气活,通常是舅舅去买的,我喜欢跟着舅舅去,帮他把口袋套在漏斗上,有一次因为我没把米袋抓紧,致使漏斗里出来的大米撒了一地,帮了倒忙。虽然舅舅没骂我,我却吓得哭了起来。
最开心的是去米店买山芋,因1斤粮票可以买7斤山芋,所以很受居民青睐。只要弄堂里邻居一声喊:“山芋来了!”外公便赶紧拿上一只大竹篮,牵着我的小手,急急前往弄堂隔壁的米店。到了那里,只见米店门口停着一辆大卡车,伙计们忙着把装在麻袋里的山芋倒出来,一会儿工夫就堆起小山似的山芋,空气里顿时弥漫着阵阵带土腥气的甜香。邻居们自觉地排成一列长队,站在队列中的我有些兴奋,小脸红扑扑的,米店伙计用簸箕将山芋铲到顾客的竹篮里,称好分量,一个接着一个,那个场景有些热闹,有些喧哗,却洋溢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那时,我们最期待卡车装来的是栗子山芋,因为吃起来粉糯有栗子味。它最适合做汤山芋,把山芋去皮后切成小块,放进锅里,再加上切成小块的年糕和几片桔子,黄、白、红相间,就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点心。如果生吃,就要选红皮白心的,它汁液充足,咬一口又甜又脆。山芋还可以蒸来吃或是在炉子上烘,烘山芋特别香,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外面北风呼啸,躲在自家的小楼里,手里拿着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烘山芋,呼哧呼哧地吃着剥去皮的黄澄澄的糯糯的烘山芋,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两家店都已随风而逝,但却顽强地留存在我记忆深处。
作者及画家介绍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年与朋友共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年被评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
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李知弥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家。现居上海。
出版有《时辰》《知弥先生心画》《常相知》《君自故乡来《万物与我》等画集,《周作人文集》《朱光潜书系》《上海小吃指南》《山野、清风与明月》《幸福就是一家人共度三餐四季》《爱——外婆和我》《走啊走》《美丽诗经》(合著)等插图绘本。
一碗烟火(纸本水墨)李知弥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