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冬至这一日为“一九”的头一天,直至“九九”数尽(共八十一日),寒冷算告结束。这个寒冷季节叫做“数九”、“九九”,也称为“数九寒天”。其中“三九”时最为寒冷。此时也是多种急、慢性病病情易于加重和复发的时期,同时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冬至应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身体,以待来年。
来源/视觉中国
冬季进补多选择从冬至开始,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期。特别是阳虚的人们,在冬季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重视养阴,补耗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还应注意的是,许多疾病最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在这时期的发病率相当高。此时应及时治疗急性发作,暂停进补。
一、食补
冬季养生重在滋补,冬季饮食宜滋补。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敛阳护阴。可适当选用羊肉、虾、韭菜、桂圆、木耳、栗子、核桃、甲鱼等食物;多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蔬菜类如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冬季忌食寒性食物,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黄瓜、西瓜、鸭等性凉的食物。同时,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具体应用时应遵循增加热量、少食咸多食苦、辨证施补等基本要领。增加热量就是此时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按科学的分析,此时所需比起秋季需要的能量要高出10%~15%。少食咸多吃苦的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肾经主咸,心主苦,从中医五行理论说,咸胜苦,则肾水克心火,使原本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宜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从人体生理的角度来说,饮食过咸使血浆渗透压增大.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与肾脏的负担加重。另外,寒冬季节,阳气衰微,人体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因此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以减轻心脏与肾脏的负担。
辨证施补:阳虚体质人,宜多食温阳食品,如韭菜、桂圆、栗子等;气虚者应食人参、莲子、淮山、大枣等;血虚者应食牛肝、乌贼、荔枝干、黑木耳、水鱼、羊肝;阴虚者宜食鸭肉、海参、芝麻、糯米、蜂蜜、银耳、果蔬、苦瓜,忌食辛热食物;血瘀者宜多食桃仁、油菜、山楂、醋等;痰湿者多食萝卜、紫菜、海蜇、白果、扁豆等;气郁者少饮酒,多食佛手、橙、橘皮等。
中医的五行学说:黑色和肾脏对应的都是水,它们同为一行,黑色能补肾是理所当然的。民间有个说法叫“逢黑必补”,意思就是黑色的食物对健康很有好处。我们常吃的黑色食物,都具有补肾作用。
二、药补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便是补药,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施补。在药补中,膏方具有服用方便、口感较好、药物浓度高、药效稳定等特点。在医疗机构开膏方,还能通过辨证施治,高度个体化。因此相较其他药剂,膏方疗效更为显著,成为大众冬季进补的最佳选择。
一般而言,服用膏方可增强体质。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者,能激发机体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有效预防感冒与感染性疾病。服用膏方可纠正亚健康。滋补膏药以补为主,纠偏祛病,调节阴阳,使精力透支的年轻“白领”恢复常态,防患于未然。膏方可活血通络,滋养润肤,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治病和养颜并举,延缓女性的衰老,养颜靓肤。还可调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可使内分泌失调的状况得到有效的调整和纠正。
值得一提的是,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补益之品,也是调养慢性疾病的良好选择。慢性病长期反复发作,导致患者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病情反复,容易复发,或病后经久不愈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常用汤剂治疗慢性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中药汤剂虽然疗效明显,但煎煮繁琐,口感较差,加之需反复往返就诊,致使许多慢性病患者难以长期坚持。对于此类病人,我们在冬季来临,慢性病相对稳定之时,常常以对患者主要疾病已获疗效的方剂为基础,针对患者病体质,从本图治,兼顾各系统的其他症状,适当加入滋补之品,做成膏方予以调补。膏方剂型常以糖或蜂蜜调兑,既可缓急、解毒、润肺,又起到了一定的养胃护胃作用,弥补了汤剂等剂型不宜久服的弊端,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实践证明膏方深受慢性病患者欢迎。许多患者通过汤剂与膏方的轮替治疗,取得了单用汤剂无法取得的疗效。
例如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大多处于稳定期且持续存在慢性咳嗽、脓痰,或伴有气喘、胸痛等症状。长期患病的患者体质虚弱,常伴有乏力、畏寒、食欲不振、失眠、易感冒等一种或多种症状。由于支扩常有痰热证,即便热证不明显者,其肺经之痰也易于化燥生热,热伤脉络而致咯血。故病家对于温补之膏方是否会助痰生热,甚则火上浇油,增加咯血频率,颇有疑惑。一些医家对于支扩膏方之遣方用药,亦感棘手。其实,只要辨证准确,治法上兼顾寒热虚实的平衡,药物组配得当,膏方治疗支扩自有良效,而无动血之虞。由于服用膏方后体质增强,次年发生支扩急性加重的频率明显减少,不需要经常“挂盐水”、用抗生素。一些中药如茜草、三七、花蕊石、蒲黄等具有止血、活血的“双向调节”作用,加入膏方中,具有止血与预防出血的功效。对于一些因房颤或放置血管支架,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支扩患者尤为适合。
黄海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