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喝茉莉花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7292293087593&wfr=spider&for=pc

北京人喜欢喝茉莉花茶,特别是老北京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后一名,但很多北京人的一天却是由一壶浓酽的茉莉花茶开始的。

▲图文没什么关系

茉莉花茶对北京人口味影响颇深。京城茶庄老字号吴裕泰前两年形象改造,换了个新logo,主体就是茉莉花。

茉莉原产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波斯传入中国。花茶的出现和生产始于南宋,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茉莉花茶的产地在闽浙一带,北京的茉莉花茶大多从这些地方购得。奇怪的是,作为茉莉花茶的原产地,闽浙地区的人并不喜欢喝茉莉花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北京人对这一口儿格外钟情。

其实,北京人喝茉莉花茶是不得已的选择。

------------------有茉莉花香气的分割线-----------------

1水质不好

北京在有自来水之前,平民百姓喝的都是井水,王公贵族才能喝到玉泉山上的泉水。而百姓喝的井窝子里的水大多是苦水。

即使是这种井窝子里的苦水,老百姓也要拿钱去买。

康熙年间,江南学者李良年说北京的水价,“斗水须百钱”;一个名字不详的广东顺德人慨叹,“居长安者,不怕米贵,而怕薪,水贵也”。

根据台湾学者邱仲麟估算,算清朝北京普通百姓每天用水量大约在4-5升,或者更低。连有钱人家都很少能够用大盆洗澡的。想穿越的妹子们还是先考虑一下个人卫生问题,再做决定吧。

泡茶讲究“八分水,二分茶”,用这样的苦水泡茶,什么好茶都泡糟蹋了。喝花茶就是靠茶叶中茉莉花的香味去遮盖水中的苦涩之味,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下面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以前北京的水质不好?

这要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卫生条件开始谈起。

由于古代城市公共卫生系统十分不发达,导致城市的街道上往往积满垃圾。有明一代,北京城里厕所都很少。

嘉道时期的一则笔记在谈到人们随地便溺,“当道中人率便溺,妇女辈复倾溺器于当衢”。就是说男人们就当街大小便,女人们则在房间里方便完,再倒在当街。

▲写到这,我要出去吐一会儿

《燕京杂记》中写道:“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嗯,就是说街道上的堆的垃圾比两边的房子都高。

▲差不多就是酱紫

其实北京城有遍布城市的沟渠作为排水系统,但城市人口产生的屎尿和垃圾大量倾泻其中,久而久之自然淤塞。

下水道堵塞这等小事,还曾经惊动过四爷雍正,让他在百忙之中质问工部“城门外沟渠淤塞路上到处积水是怎么个意思!你们干什么吃的!”(《清实录雍正朝实录》:“闻前三门外沟壅塞。积水泥泞。行路艰难。应作何疏浚。务使居民便于行走。”)。

▲卖萌的四爷雍正

其实,从明成化年开始,就规定北京城每年2月份了开始掏沟,也就是把北京的沟渠疏通一番,堵在里面的垃圾粪便全掏出来。到万历时,时间改作3月,之后这个*策清代也一直沿用。

3月也恰好是朝廷开科取士的殿试之时。于是北京人在“春暖沟开”之际,迎来了进京赶考的举子,便有了“臭沟开,举子来”这句谚语。

然而这一规定在实施层面上大打折扣,这所谓每年掏沟,不过“每年应故事而已”。也难怪下面人敷衍了事,掏沟这行可是个危险职业。当时,沟盖一打开,秽气冲腾,臭不可闻,淘夫经常被熏倒,有的甚至中*而亡,真是被臭死的。

即便认真掏沟,掏沟者也只是负责掏沟,把掏出的秽物就往街道上一堆,再也不管,于是明清两朝的北京气味更是酸爽无比。

沟只有那么大,每年只装模作样地掏一次显然是不够的。其余大部分时间,北京城的下水系统都属于堵塞状态。

以粪便和厨余为主的有机物就会通过元代修的渗井慢慢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久而久之,北京的地下水就变得苦涩,到头来只有茉莉花茶能掩盖这种苦水了。

但凡我国古代的大城市,都有地下水被污染的大城市病。比如隋唐时期的长安,也是因为地下水被污染,无法饮用,导致它在唐朝以后再也不能成为帝国的首都。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恢复起来极其缓慢,直到北宋年间,还有个知府陈尧咨抱怨长安“井泉大半咸苦,民居不能食”。

如今,利用渗井向地下排污的案件在全国屡见不鲜,这是要逼着全国人民都喝茉莉花茶的节奏啊!

保护地下水,人人有责!

2距离茶叶产地太远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过去交通不发达,南方清明前采摘的茶叶,要想运到北京需要数月的时间。加上当时保存条件又不过关,难免出现霉变。

但是经过长途贩运来的茶叶,价格昂贵,即使稍有霉变也不能扔掉。于是便在易坏的绿茶中加入味道馥郁的茉莉花,以去除茶叶里边的霉味。

其实,北京宫廷王府和有钱人是不喝花茶的,他们喝绿茶。因为有钱有势,这些人可以花高价,把茶叶从南方快马加鞭运到京城,绿茶抵京时仍能保持新鲜。

当然,大户人家也买花茶,但不是喝的,一是为待客,二是为漱口。

过去有规矩,叫“端茶送客”。客人来访,仆人上茶,主客各一碗。当主人将茶碗端起来时,就意味着客人该告辞了。客人知趣告辞后,那么这茶也就倒掉了。

还有就是吃完饭后,用泡好的花茶漱口,将饭菜的余味除去,口中留有茉莉花的芳香,起到现在漱口水和口香糖的作用。

▲有钱人就是矫情

3为了养生

《本草纲目》中对于茶的记载是“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而对于茉莉的记载则是“味甘辛,性热,无*”。

茉莉花茶将茶的寒与茉莉花的热,恰好协调互补。北京四季分明,不像南方常年湿热,所以北京人秋、冬季节单喝绿茶是不舒服的,茉莉花茶是解决北京人四季喝茶的最好办法。

4性格使然

南方人饮食精细、清淡,北方人口味重更加豪放。喝茶也一样,南方人喝茶讲究细尝慢品,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各有细微的差别。此外南方人对茶有种格外的敬重,认为喝茶承载了更多文化上的意义,甚至演化出了仪式感十足的茶道。而北方人则不注重这些形式,偏爱浓郁的花茶,香气足,滚水直接冲泡,简单省时不麻烦。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导致了南北饮茶口味的不同。一个人对于茶的偏好,一般很难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一次迎来了移民的高潮。以中央领导为例,其中大半来自南方,他们中喝茉莉花茶的就很少。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在内的很多领导人都喜欢喝绿茶,特别是西湖龙井。

当时,*治局开会时,统一喝的就是龙井茶。不过每人每次要收三毛钱的茶叶钱,月底结算。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桂贤,到中央工作后,就曾因为喝不起*治局的茶水,推脱说不喝茶以节约开支。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

写了这么多,我仿佛感觉到一群北京爷翘着二郎腿,喝着香片,用鼻孔看着我,不屑道:“就你丫话多,爷就好这(zhèi)口儿”。

注:本文未收取吴裕泰公司的广告费。

END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