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的小院那日与几个多年不见的中学挚友聊天,说起当年的情形,有个同学说:“有次听你和同桌聊天,好像说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吧!你说,最喜欢田园风光、田园生活,葡萄满架,花果满树。最好有个后花园,种花,种菜,各色果树,果实香满枝头…想吃了,伸手可及,惬意极了!”——生活庸碌,当年畅聊的这些,我已不复记得,似乎也忘却了少年时代所拥有的纯净美好、田园牧歌般的人生理想。这回忆深深触动了我,儿时的记忆便顷刻间涌来,一时兴起,信笔写写记忆中“奶奶家的小院”。感谢友人文字润色并提供部分网络配图。——引子陕北高原纵横着梁梁峁峁、沟沟坎坎,奶奶家就坐落在延安市富县交道塬上一个小村落——景村。奶奶家住在最东头村里的小学校和大队果园的边儿上、硷畔的下面。奶奶家的小院,是我小时候的乐园,有我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有写不尽的趣事和暖情。记忆中奶奶家的小院很大很大。院子外的小硷畔,有水桃树、毛桃树,水桃树的果子熟透了很好吃,特别是香气,浓郁成熟别具魅力。大门口左手,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这里是我们小时候的“树屋”,那么高大的树,真不知道小小的我是怎么上去的!哥哥带着我们小孩儿们常常爬到树上乘凉,吹牛、讲故事。每年挂果后,核桃慢慢成熟饱满。从带着绿皮的嫩核桃开始,我们就一直吃呀吃呀,满足了望眼欲穿的唇齿之盼、口福之想,真正“舌尖上的美味”。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喜欢做手工,他用自行车链条做的火柴枪,是小伙伴眼里的至爱珍宝。大家东跑西颠,“冲啊杀呀”,“小英雄”少年的童真弥漫在山沟里。新核桃嫩嫩的,有一股清甜的香气,我最喜欢吃。小小的哥哥找来一截粗铁丝,将其砸扁,再反复磨搓打抛,便制出了一把核桃刀,带着弯刃。尖锐的刀尖,将核桃从顶部一破为二,弯刃再轻轻一旋,就露出乳白清香月亮般诱人的果仁。我总是细细地剥掉种皮,再一大口咬下去,唇齿生香,笑意溢上我的小脸、流淌在心田!为了破开核桃果壳,哥哥的手总被染得黑黑的,往往要过了长长的秋天,甚至漫长的严冬才能被“洗白”。核桃全身都是宝,核桃的绿色果皮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不但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还能辅色固色。核桃熟的时候,指甲花也开了。名唤“春燕”的姑姑会把果皮砸成糨糊状,与指甲花和在一起染指甲,这样染出的指甲不容易掉色,红艳艳的特别漂亮。妈妈不让小女孩儿染手指甲,姑姑偶尔会给我染几个脚指甲。等啊等啊,终于揭掉层层包裹,露出一闪一闪的“桃心儿”,像我粉扑扑的笑脸儿,心里乐开了花,并瞬间激荡起来,颠颠地满院子疯跑……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也没有忘记对美的追求。院子坐西有三孔窑洞,我就是在小院中间的窑洞出生的。后来,又在大门正对面盖了几间瓦房。从我记事开始,便住在这瓦房里,窑洞用来储藏粮食、水果,也变成我们捉迷藏、做游戏、过家家的又一个“秘密基地”。奶奶喜欢种花,一年四季不败。陕北是果树的优生区,以苹果与红枣产业最负盛名,我家乡的“富县苹果”与“洛川苹果”齐名。不论延安、富县、洛川苹果,都非常好吃,而我认为最好吃的是奶奶家小院不套袋的苹果,咬一口,脆甜生津甘润,比“初恋的味道”还美!而如果果实上用“拓印”手法,挥洒阳光刻下家乡人民为之骄傲的“延安苹果”、“富县苹果”或一些吉祥字样,则更显珍贵。院子里除了苹果,更栽着各色果树,葡萄、桃子、杏子、红枣、梨,样样好吃。那棵“龙眼”葡萄树是最难忘的。冬天的枝藤在黄土的怀抱沉睡,夏天的葡萄架爬满大半个院子,阳光投射下来,树下花影斑斑。春天的时候,葡萄出土、上架,看着嫩嫩的芽儿绽出,小小的花蕾绽放,独特的花香释出,青青的果粒渐渐变成绯红浅紫,红玛瑙般鲜脆甜美,紫玛瑙般浓郁饱满。不知不觉上小学了,我跟着妈妈去了她执教的学校。交通不便,便不常在奶奶家待。特别是读了初中高中,更不常回去。爷爷把一串一串剪下来的葡萄放在窑洞里,藏着守着、盼着,眼巴巴等着我们,却常常要一直等到春节。而藏在窑洞的葡萄早就等不及了,耷拉着脑袋有点儿蔫了,不过依旧很甜。想着爷爷奶奶在这简陋的窑洞里,弯腰、翻捡,盼着我们的情状,不禁黯然神伤。
陕北的冬天很冷。葡萄每年除了修剪,还要上架、下架,出土、埋土。而那时候爷爷年事高了,已无力承担这样的繁重劳动,就把这棵陪了全家几十年的葡萄树砍掉了。我记得这棵树的大根盘在院子里留了好多年,每年都有隐芽发出枝叶,像一盆大气有度的盆景。我常常想,如果那时候我们能常回去和爷爷奶奶拉拉话,给葡萄搭搭架,浇浇水,施施肥,疏疏花,剪剪枝,收收果,下下架……那这棵树也许就能留到现在了——那可就是名副其实的珍稀“老藤”了!再让我来酿一杯“老藤龙眼”干白,那得有多美!可是世事从来难有“如果”,故嗟叹“岁月不回头”,内心痛惜不已。除了葡萄,爷爷种的南瓜脆而坚实,刀砍而不能破。上锅一蒸,金澄澄的冒着热气,清香扑鼻,面而不干,甜润而细腻。做成瓜面、米面、南瓜饼、南瓜粥,都是陕北人家既寻常又馋人养人的美食。南瓜收了放在窗台上,是农家小院的秋日盛景。遇到好吃的南瓜,便择其优、留其种,用最朴素的方法,践行了“实生选种”的良方。年复一年,经年不懈。老人家的南瓜子成了亲戚乡邻争相传播的种子,也是我记忆中的臻味,每次想起来都勾起远行游子的丝丝乡愁。奶奶家还种了花椒树,每年八月十五前后红枣熟了的时候,也该摘花椒了。妈妈和姑姑踩着梯子边摘边聊,中间忍不住便伸手摘颗红枣扔到嘴里,但总是会被“麻”到。被“麻”到了,赶紧“呸呸呸”地,再摘颗枣儿塞进嘴里,慢慢唤醒麻木中的味蕾。想起当年的情景我常常忍不住哈哈哈地大笑,可又常常笑不出来。身体感官的麻木有望复苏,精神的麻木最难唤醒。从那“麻木”的感觉,不禁联想到“国民性”,而且似乎千年不衰,传沿至今,令人震惊痛惜。生活中的各种况味,苦辣酸甜,能有所体味便是还在呼吸、喘气、活着;如果所有的味道都被“麻木”主宰、被“麻木”掩盖,顶着行尸走肉的躯壳,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过大年,是儿时最大的盼望。穿新衣,戴新帽,贴对联,剪窗花,磨豆腐,蒸豆包,杀猪宰羊、炸油糕……还有一种黄小米磨面烙制的陕北特色美食“摊黄黄”,百吃不厌。不知道我在这小院里度过了多少个春节——这里,永远都有最浓的年味、最醇的亲情。春节最美的事,是看妈妈剪窗花,福寿生肖、碾麦打场、赛车体操、滑雪跳水、花鸟鱼兽、安塞腰鼓、陕北道情,给儿时的我们带来无尽欢乐,充盈了家庭的精神生活。看着看着,我就长大了。又有一年过年,大概才上二三年级的我,终于按捺不住、小心翼翼地拿起了小剪刀。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人生第一张剪纸《牧羊归来》,内心好不激动欢喜,再小心翼翼夹在书里,百看不厌。多年以后,有次回老家看妈妈时,恰逢妈妈剪纸创作的高峰期,题材丰富,质地精美,难度越来越高,尺幅越来越大。我看得爱不释手,又忆起当年剪窗花的情形,便又在妈妈指点下,剪了一些我喜欢的窗花,如“花中四君子”、“运动”等小幅系列习作,便想跃跃欲试更难的挑战。《陕北道情》系列是“妈妈的剪纸”中最打动我心的一套,融情于一剪一刀、一颦一笑、一眸一望,巧盼顾兮,眉目传俏,托物寄情,帧帧精美。捧着妈妈的这套作品,一幅幅凝神细看、轻轻抚摸,内心深深触动。我选了自己最爱的一幅了,安心坐下、静静创作,好像也变成了剪纸的“妈妈”。一周时间很快过去了,终于完成属于自己的第一幅“艺术”作品——《摘樱桃》。细观起来,跟妈妈剪的同样细致精美,几乎可乱真。我们开玩笑说如果“妈妈的剪纸”热销,我就暗地“捉刀“。而这幅“作品”的完成过程,促成我工作以后难得与爸妈在老家安心相伴的温馨时光,无形中成了心灵治愈的“温补良方”。这记忆历久弥新,每次想起笑意便忍不住扬在嘴角。这笑意,渐渐驱散横亘胸中、经年难散的黑云,化为心中最坚强的柔软、最细腻的坚韧。剪纸是延安民间的一朵绚丽的山花,凝聚着无数民间艺人的情愫和智慧。妈妈爱了一辈子剪纸,剪纸更成了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我曾在“朋友圈”分享过“妈妈的剪纸”,引来朋友们的
奶奶活得不像一个农村的“小脚老太太”,而且更加清明通达。虽然不识字,却懂得读书的重要。她和爷爷经年劳作,拉长工、打短工,忍饥挨饿,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但他们再苦再累,都坚持一定要让爸爸读书。奶奶说,读了书,眼就“亮”了,心就“明”了。奶奶有很多“名言”,我称之为“奶奶语录”,往往成为我人生路上困惑时的启迪与滋养。奶奶说“话是开心的钥匙”、“理越辩越明”,奶奶还说“为人做事要摸着良心”。奶奶说“向前的路是黑的,但人人都得向前望,‘挖抓’着朝前走”。饥饿的年代,奶奶这样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要我们挺胸做人,“才不枉来人世一遭”。她老人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懂得最深刻的道理和最本真的文化。“奶奶语录”简单朴素,却充满常识和哲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历史早就反复告诫人们,如果哪个年代丢失了“常识”,一定会付出惨痛而可怕的代价。奶奶也会生气,也会吵架,也会骂人,但我记得她好像从来没有和爷爷红过脸。也可能吵过、闹过,反正我记不记得了,惟存她老人家的温情满屋、慈爱满怀。奶奶想骂人的时候,常常是骂骂院子里的鸡,骂骂猪圈里的猪,甚至骂骂聒噪的乌鸦、闹人的鸟儿,或其它猪狗不如的畜生,好不痛快!那情形,至今想来,仍然令人忍俊不禁。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延安清凉山上弥勒殿著名的对联:开口大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离世的时刻,我没能陪在他们身边,没能守在他们膝下,没能立在他们眼前,没能最后一次牵到他们的手,更没能见到他们最后一眼。终身抱憾啊终身抱憾!每每想起,便悲从心来,泪不能已。挚爱亲朋的离去,是心中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联想到“疫情”“时艰”,多少同胞百姓的离世,让人难以呼吸…写到这儿已是泪流满面,痛不能语……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珍惜、被歌颂,每一个生命的陨落都值得好好去追忆。20世纪80年代,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子重新规划,家里盖了新房,爷爷奶奶住进了依旧花果满园的新院落。“奶奶家的小院”便渐渐败落。每次我回去都一定要去最早的老院看看,走走,望望。听听风,听听雨,听院里流年的窃窃私语……老院也在这样的目光中渐次凋零:窑洞坍塌,花木枯泽,杂草丛生,落叶满地。核桃、大枣、苹果、桃李杏,各色果树都渐次被砍光了。窑洞上面的小学校,已破败得不堪一用,大队果园里的各种果树也都全部被砍光了。我记忆中花果飘香、书声琅琅的“景村”已经渐行渐远,惟余抹不去的幽幽思念、满满怀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泽丰后世。“奶奶家的小院”一边在离我远去,一边又在向我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真切。每个人记忆中都有自己的“百草园”,那是我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在奶奶家的小院,种花,种菜,种果,果满枝头、香飘十里…想吃了,伸手可及,惬意极了!奶奶家的小院对于我的意义,不亚于“百草园”之于鲁迅先生。还有那些在小院里,在葡萄架下、在煤油灯前读书的时光,孱弱而倔强地、为生命照进了点点星光。奶奶家的小院,我永远的精神家园。lin于杨凌雅苑.3.24草成.3.26再改.3.:08配图.3.:39增补.3.:31改定.3.:39终稿.3.31:13:31校定作者简介:刘延琳,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国内外多项葡萄酒大赛专业评委,葡萄酒专业品鉴平台(WineTastingPanel,TP)创始人和指导老师。作者从小喜欢读书,常常牵念家乡风土人情,真情所驱,有感而发,成此散文习作,如能引发共鸣,则心欣然矣!奶奶家小院如今的模样门外的风景昔日的奶奶家今大门外的风景。走出大门,胸中有沟壑,眼前有光明,烦闷之气顿消,心中豁然开朗。家乡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家家户户富裕而祥和欢乐。记忆中的村子“很大很大”,现在看来“很小很小”;从东头到西头,一眼就可以望到,变得“很小很小”。而记忆中的村子依旧“很大很大”,承载千年相思,万年守候。小院内外院子土基的院墙还在。我甚至记得为了搬去新家,在小院里打土坯、筑围墙的情形。看起来灰头土脸一无是处的麦草混进泥里,?便用卑微与弱小构筑了坚固与持久。去年“五一”因“二妈”去世回家奔丧,事毕返程前我又专门去了“老房子”和“小院”看过。“小院”里种满了树,正在密密地长着,窃窃地私语着。一阵风儿吹来,秋叶便哗啦啦地应着,高兴地跳起舞,向风而歌。在大门外,在硷畔,在核桃树水桃树的地方,我站了很久。家乡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家家户户富裕而祥和欢乐。记忆中的村子“很大很大”,现在看来“很小很小”;从东头到西头,一眼就可以望到,变得“很小很小”。而记忆中的村子依旧“很大很大”,承载千年相思,万年守候。这个已经坍塌的大窑洞,就是我出生的地方。窑洞上面就是以前的小学校,也是现在的“老房子”。果园就在窑洞右上手。这儿看到右上手的小土台,长了好多酸枣树,更有我们忆不尽的童年野趣--那酸涩、那甜美、那鲜香,是摔不碎、打不烂的“全息照片”,挥之不去,抹之不掉。今年秋天酸枣熟了的时候,我要再回去看看!这是后来第二次搬家后的老房子,是文中提到的小学校整修后的院子。奶奶家的小院就在这个老房子下面。老房子的记忆
不论老家的哪部院落,永远都是果蔬满园、香满心田的“FullHouse”!
每次想起,纵使艰难时日,也温柔了岁月,温暖了流年。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故乡,故乡!这,就叫故乡!
我的全家福我的童年我的借书证我的学生时代
高中毕业时的我,从此离开家乡,但乡情永相牵。
本期编辑:禾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