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些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495050.html祁东咸酸文/彭建华中国的文字真的很奇妙。具体到某一个地方来说,由于文字的奇妙就化身成了地方文化。比如“寒酸”二字吧,其本意据汉语词典解释为:一是形容穷苦读书人窘迫的样子;二是形容不体面或不大方。但是,因为方言和谐音的原因,所以“寒酸”在我们祁东又发生了变异。祁东话里,“咸”与“寒”同音,于是“咸酸”便与“寒酸”在读音上如出一辙,别无二致。不过,祁东的“咸酸”却不再是形容词,而是一个名词,是某类食物的统称。当然,也许咸酸本就是出于寒酸,那也是有其可能的。是祁东人都知道,所谓“咸酸”就是蔬菜经过坛子腌制而成的酸菜。它的种类很多,祁东蔬菜中凡果类、根块类,甚至是某些叶类,都可以用来腌制酸菜。这类菜因为是用食盐来腌制的,而食盐是咸的,腌出来后往往又带有一点酸味,所以“咸酸”二字便很自然地成了酸菜的代名词。
在祁东“咸酸”最流行的年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这样就决定了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咸酸”里浸泡过来的。那时农村比现在穷,虽然家家户户都种有各类菜蔬,但到了每年青黄不接的季节,为了应付一大家子的一日三餐,那就非得准备几大坛子的咸酸不可。七十年代末,我在祁东五中上高中,每周回家带一次“私菜”,带的就全是从坛子里挖出来的咸酸。酸辣椒、酸萝卜、酸豆角、茄子榨、榨菜、豆莳,刀切油炒,待冷却后装入广口瓶,带到学校咽饭吃。有时,干脆就是一瓶油炒豆莳,佐上葱姜了事。如果撞到家里有腊肉腊鱼,加点进去一起炒了,那就是最大的享受。
也许,有人会问:怎么不吃学校的菜?你们那一辈的人真是多事,瞧现在的学生都是交几千元钱给学校,或者是拿钱到街上排档去吃,那多省心呀!问题是那时没钱,能找齐学费已是不易,能在学校吃饭更是无奈,如果再吃公菜那就是奢侈了。所以,我们那时的学生虽说吃公菜的有,但还是吃自带的私菜者居多。既然是私菜,当然要便于存放。相对于新鲜菜蔬来说,咸酸自然就是上上之选了。即便这样,如果是夏天,一个星期下来,瓶子里的咸酸也会泛出生白点而开始变质,继续吃会吃出腻味、拉肚等一古脑的古怪来。这个时候,咸酸与寒酸才似乎有点挂上钩的意思,但在那个年代里,我却仍是吃得不亦乐乎。因为,吃不仅仅只为了果腹和口味,更还有一份心态所在。
咸酸,可炒可蒸,还可即食,在那缺食少菜的年代,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所以,每家每户咸酸的消耗那是相当大。每到夏秋各类蔬菜大出产之际,都会空出几个大坛子,用来腌制新的咸酸。空出的坛子先洗好,再用开水泡洗,如果有渗水的还得在外壁擦一层水泥。乘出太阳的天气,搬出来晒干坛子里的水份,就可以腌菜了。腌咸酸的程序基本上大同小异,无非是先将准备用来腌制的蔬菜洗干净,萝卜和茄子切成手掌状,刀豆斜切成二指宽的棱形,榨菜蔸脑则切成莲花状,豆角切与不切都行,苕头和辣椒都是不需动刀的。然后,放在竹篾搭子上去晒。萝卜晒好后要多一道脚踩的工序,踩的越柔软,腌制后吃起来就越脆,而且少了那股青辣的味道。腌制咸酸很简单,放一层菜加一层盐,然后压紧压实盖上坛子,再在坛沿上倒上水就可以了。过一个来月,只要一开坛,酸、香、甜的味道会从屋子里飘出,充斥半个院子,诱得所有闻到它的人,不自觉地滑动喉咙,咽下几口口水。
年轻的时候,尽管在学校里吃了整整两年,但回村务农后我对咸酸仍是情有独钟。那时,蔬菜的种类比现在要少的多,不外乎就是辣椒、茄子、甜菜、白菜、芥菜、榨菜、黄瓜、苦瓜、南瓜、丝瓜、凉薯、豆角之类,除了辣椒百吃不厌之外,其他的都是不大喜欢。因为我喜欢吃咸辣的东西,而咸酸正随了我的喜好,所以我便得了一个“咸痨”的雅号。后来,我离开朱公塘,从乡镇到县城,再从市区到广东,离家愈远也就离咸酸愈是生疏,结果一年也难得吃上几回了。早些年,在家乡集市上是有人专卖咸酸的。有时从广东回来,如果家里哪样咸酸没有,我就买一些带去。那些卖咸酸的都是小打小闹,家里就几口半人高的大坛子,往往将几种菜腌在一起,但因为手艺好,腌出来的菜色味极佳,吃起来“嘎嘣嘎嘣”脆似嚼豆。无奈家家户户也都自己腌制,偶尔没有了才去街上买点补补缺,那些卖咸酸的也就仅仅算有了一份副业而已,并不能发什么大财。去年回祁东后,我居然发现有人在网上卖咸酸。家乡的咸酸能走出祁东,得益于如今电商的兴起,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大好事。
不过,更大好事的消息还在后头呢。就在山竹台风袭来的前二天,一位